微拉体育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体育播报

文章内容

威尔士球员克伦威尔_克伦威尔足球

tamoadmin 2024-06-02
1.在历史上,英格兰对苏格兰,威尔士与爱尔兰的管治有何2.爱尔兰 英格兰 在历史上有什么关系?3.请介绍一下英国第一次和第二次内战? 长期议会开幕后,反对派议员

1.在历史上,英格兰对苏格兰,威尔士与爱尔兰的管治有何

2.爱尔兰 英格兰 在历史上有什么关系?

3.请介绍一下英国第一次和第二次内战?

威尔士球员克伦威尔_克伦威尔足球

长期议会开幕后,反对派议员猛烈抨击国王的政策,并先后逮捕了国王的宠臣斯特拉福伯爵和劳德大主教。查理一世极力为他们辩护,但伦敦群众不断进行示威运动。慑于人民的威力,国王被迫于1641年5月签署了斯特拉福的死刑判决书。两天后,这个恶贯满盈的宠臣被吊死。

议会还通过了《三年法案》,规定每三年至少召开一次议会,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得解散议会。它撤销了封建专制的特权机构“皇室法庭”、“北方委员会”和“最高法院”等。

1641年11月,议会通过《大抗议书》,全文共204条。它历数了查理一世的暴行,要求国王保证工商业自由、政府对议会负责等。查理一世不仅拒绝批准《大抗议书》,并且宣布皮姆、汉普顿等反对派领袖为“叛逆”。

1642年1月,他亲自率人来逮捕皮姆等人,但遭到伦敦群众的强烈反对。鉴于伦敦群众革命热情高涨,保王派势单力孤,查理一世于1月10日离开伦敦,北上约克城,组织保王军队。8月22日,查理一世在诺丁汉树起了王军的旗帜,宣布讨伐议会的叛乱分子,挑起了第一次内战。

内战开始后,英国分为两个阵营:支持国王的主要是封建贵族、英国国教上层僧侣以及部分同国王有密切联系的大资产阶级和官僚。他们大多是英国国教徒和天主教徒。站在议会一边的,主要是新贵族、资产阶级、城市平民、手工业者和自耕农。他们大多为清教徒。

从双方力量对比来看,议会占有绝对优势。

议会控制的地区为包括伦敦在内的东南部地区。这里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物产富饶,财源充足。全国税收的4/5以上来自这些地区。议会据有重要港口和海军舰队,可以截断国王军队与外界的海上联系。议会军人数较多(约6000人),并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国王控制的地区为西部和北部地区。这里经济落后,人口稀少,财源不足。王军仅2000人,只有议会军的1/4。

但是,在内战的前两年,议会军却多次失利,王军却掌握了战略主动权。其原因有三方面:一是虽然议会军人多,但大都是民兵,没有经过军事训练;而国王军的士兵大多是忠心耿耿的职业军,战斗力自然强。二是在当时的英国百姓心中国王仍是威严的、尊贵的,所以很多人并未支援议会军,而是持观望态度。三是议会军官大多谨慎无能,比不上国王军官。 1642年9月9日,议会军总司令埃塞克斯伯爵三世统率大军从伦敦向北进发。部队达到北安普敦后,议会军已达到近2万人。但是,埃塞克斯并不是凭借优势兵力主动发起进攻,而是列阵扬威,等待国王“回心转意”。查理一世自知势单力薄,遂于9月13日离开诺丁汉前往保王势力雄厚的西南部,20日抵达什鲁斯伯里安营扎寨。

埃塞克斯也率军西行,于9月23日 在此期间,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王在中西部的一些郡和威尔士招募了不少士兵,封建地主、天主教贵族及其随从骑兵,纷纷前来投军,王军数量大增。国王利用埃塞克斯消极等待之机,于10月12日秘密离开什鲁斯伯里,向伦敦进发。三天后,埃塞克斯才得悉这一消息,匆匆回师追赶。10月22日,议会军的先头部队在沃里克郡凯因顿附近的埃吉山追上了王军。

23日,双方发生了首次大规模交战。王军投入了大约7000多人的兵力,议会军参战人数有7500人。大约14时,两军开战。福蒂斯卫爵士率领议会军刚刚发起冲击,就遭到查理一世外甥鲁珀特亲王指挥的骑兵的强大反击,处于两翼的议会军骑兵惨败而逃。但年轻气盛的鲁珀特亲王有勇无谋,只顾猛打猛追,一口气追了2英里多路,对整个战场形势并不了解。

议会军两翼骑兵虽然败退,但中路步兵在炮兵的支援下,打退了王军步兵的进攻,并实施反击,将其击溃。王军步兵统帅林赛伯爵受伤被俘,国王的大旗也落入议会军之手。国王一度成了孤家寡人,险些被俘。幸亏鲁珀特率王军骑兵及时返回战场,才救了国王。此时王军已溃不成军,乱成一片。但埃塞克斯却没有乘胜进攻。

当晚,双方都在战场上过夜。第二天破晓,查理一世发觉他的1/3步兵及不少保王党人因天寒缺粮、惶恐畏战已擅自离队,只好暂时停战,进行休整。而议会军后卫部队赶到后,力量更为强大。但埃塞克斯满足于已有的战果,把大本营西迁到沃里克,使王军赢得了喘息之机。

埃吉山之战,双方打成平局,未分胜负。议会军士兵伤亡较多,而王军军官损失较大。双方都声称获得了胜利。国王利用议会军西撤之机,集结部队,悄悄向伦敦进发。10月29日攻占牛津,11月12日攻占距伦敦只有7英里的布伦特福,首都告急。

在此危急时刻,伦敦4000多名由手工业者、学徒和城市平民组成的民兵队伍火速开往前线.并与埃塞克斯统率的议会军会合,使议会军人数大增,士气大振。查理一世因兵力有限被迫放弃进攻伦敦的计划。但埃塞克斯却下令不准追击,只能被动防守。查理一世得以从容退回牛津。王军就地过冬,积蓄力量,准备来年再战。

伦敦之危虽然解除,但1643年整个军事形势对议会军仍然十分不利。在北部,王军占领了约克郡的几个大城市,南下进逼林肯郡。西部王军把议会军赶出了南威尔士,占领了多塞特郡。

7月26日,鲁珀特亲王率王军攻占了英国第二大海港城市布里斯托尔,掳获了大批物资,并使该港成为王军的“军用仓库”。随后,亲王又率军围攻议会军西部重镇格洛斯特。在西南部,沃勒将军指挥的议会军几乎全军覆没。同年秋,王军兵分三路进攻伦敦,首都再次告急。

这一次,伦敦民兵再显神威。他们组成四个团队,与埃塞克斯统率的议会军一起,横越绵亘西部的丘陵地带,于9月上旬解除了王军对格洛斯特的包围。接着,议会军与伦敦民兵回师救援伦敦,9月20日在纽伯里与王军发生激战,挫败王军的进攻,使伦敦再次转危为安。

尽管如此,至1643年底,王军控制了北部五个郡、西部各郡和威尔士,以及中部的牛津郡和柏克郡,几乎占领了3/5的国土。

议会军之所以在内战初期多次失利,既有政治上的原因,又有军事上的原因。

从政治上看,主要是由于掌握议会领导权的长老派动摇妥协,不愿与国王彻底决裂。他们满足于既得利益,企图通过战争迫使国王妥协和让步,而无意推翻王权。议会军统帅埃塞克斯等人消极怠战,只是想显示军威,以等待国王的让步。

从军事上看,议会军因缺乏训练,人数虽众但军事素质较差;而王军主力骑兵部队多由作战经验丰富的贵族、骑士及其仆从组成,能征善战。而议会军将领多为优柔寡断、昏庸无能之辈,他们缺乏主动进攻精神,执行消极防御的战略,因而使议会军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 在议会军节节失利的情况下,涌现出了杰出将领克伦威尔。

奥利弗·克伦威尔出身于亨廷顿郡的新贵族家庭,1628年进入议会,1641年参与起草《大抗议书》。内战一爆发,他组织了一支骑兵队,加入议会军,并参加了埃吉山之战。

1642年底,在克伦威尔的组织下,诺福克、萨福克、剑桥、埃塞克斯和赫里福德等东部五郡,组成“东部联盟”,共同对付王军。随后,林肯郡和亨廷顿郡也加入该联盟。

到1643年6月,东部联盟军达到1.2万人,由曼彻斯特任司令,克伦威尔任副司令兼骑兵司令。这支军队主要由自耕农和手工业者组成,纪律严明,英勇善战,深受群众欢迎,逐步发展为议会军的主力。当议会军在北部、西部和西南部屡遭败绩的时候,东部联盟军却于1643年5~10月在林肯郡的格兰瑟姆、盖恩斯伯勒和温斯比连战皆捷。

战争进入1644年,议会军的形势大有好转。早在1643年9月,英国议会和苏格兰人签订了《神圣同盟和公约》。苏格兰军队于1644年1月越过边界攻入英国。利文伯爵率苏格兰军解放了约克郡大部地区,并同斐迪南德·费尔法克斯指挥的议会军会师。与此同时,东部联盟军收复了林肯郡的大部地区。5月,东部联盟军与上述两支军队会师。6月,议会军开始围攻王军北部要塞约克城。

为防止王军的“北方首都”——约克城的陷落,查理一世命鲁珀特亲王率王军从兰开夏火速北上,驰援约克城。6月底,鲁珀特与纽卡斯尔指挥的约克城守军会合。议会军自动撤围,向西撤退。

7月初,两军在马斯顿荒原发生了内战以来首次大规模的会战。

马斯顿荒原位于约克城以西7英里处,荒原东西长约1.5英里,南部边缘是一条宽阔的深沟,沟南有一座长满灌木和黑麦的小高地。7月2日上午9时许,鲁珀特率部来到荒原东端的一个村庄,并迅速占领整个荒原。正在西撤的议会军获悉后,立即调头迎击。14时左右,议会军集结在沟南的小高地上。双方都按照步兵居中、骑兵两翼的原则进行部署。

王军的部署是纽卡斯尔率步兵居中,鲁珀特亲王率骑兵位于右翼,戈林率骑兵在左翼。鲁珀特根据埃吉山的经验,成梯次配置兵力,把前沿推向沟边,主力在后,以便实施防御和反击。议会军斐迪南德·费尔法克斯率步兵居中,克伦威尔率骑兵在左,托马斯·费尔法克斯率骑兵在右。王军在沟北,议会军在沟南列阵。

时值炎夏,天气闷热,不时地下着阵雨。双方都等待着对方首先出击。直到18点多钟,阵地上仍然没有动静。鲁珀特的军队经过近1个月的跋涉,显得疲惫不堪。鲁珀特和纽卡斯尔都认为当天不会发生战斗,并准备回后方用餐、休息去了。

然而,正当鲁珀特和纽卡斯尔准备度过一个平静的夜晚时,约19点,议会军左翼骑兵高呼:“天兵杀过来了!天兵杀过来了!”首先冲下高地,直扑敌军。接着,中路步兵和右翼骑兵也冲向敌阵。克伦威尔指挥左翼骑兵越过深沟,很快摧毁了王军第1线骑兵。随后,莱斯利率苏格兰骑兵投入战斗,冲垮了鲁珀特的第2线骑兵。鲁珀特本人在苏格兰骑兵的追击下,向约克城方向落荒而逃,总算保住了性命。

战斗进行约1个半钟头,议会军左翼已取得了胜利。但与此同时,议会军中路步兵和右翼骑兵受到纽卡斯尔的王军步兵和戈林所率王军骑兵的猛烈反击。议会军步兵在王军的反击下,步兵后退,最后退到小高地后面,其右侧受到戈林骑兵的打击,处境不妙。在此关键时刻,克伦威尔命莱斯利率部追击鲁珀特的残部,他本人则率骑兵迂回到戈林的背后,由北向南发起进攻,一举击溃戈林骑兵。随后,克伦威尔又集中兵力打击楔入议会军阵地中央的纽卡斯尔的王军步兵,大获全胜。

大约22点,战斗结束。此役,议会军共投入兵力2.7万人,其中骑兵7000人;王军投入1.8万人,其中骑兵7000人。结果,王军死亡三四千人,被俘1500人,损失大批物资。7月16日,议会军乘胜占领约克城。通过马斯顿荒原之战,王军的北方据点被摧毁,议会军扭转了迭遭失利的局面,从此掌握了战略主动权。此役既是英国内战的转折点,也是克伦威尔一生的转折点。克伦威尔在会战中坚决果断,大胆迂回,巧妙机动兵力,对取得会战的胜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克伦威尔的部队从此以“铁骑军”而闻名全国。 马斯顿荒原之战后,形势对议会军十分有利。议会军乘胜解放了北部地区。王军士气低落,兵力薄弱,处境危殆。但是,掌握议会军领导权的埃塞克斯、曼彻斯特等人昏庸无能,作战不力,使王军获得了喘息之机。

1644年8~9月,埃塞克斯奉命前往西南地区作战。由于孤军深入,在康沃尔郡陷入王军包围,他的步兵遭到全歼,他本人从海上逃脱。同年10月27日,国王率军进攻纽伯里,克伦威尔等人率军痛击王军的两翼,但坐镇中路的曼彻斯特却迟迟不肯出缶,使国王安然撤离战场,返回牛津。两周后,国王重整旗鼓,再次进攻纽伯里。这一次,曼彻斯特拒绝协同打击王军,使国王又从容撤退。

广大群众对议会军主要***埃塞克斯、曼彻斯特屡战不利、贻误战机十分不满。以克伦威尔为首的独立派军官对长老派将领把持军权、作战不力提出抗议。在1644年11月10日唐宁顿堡召开的议会军军事会议上,克伦威尔猛烈地抨击了曼彻斯特等人的行为。他说,议会军之所以陷入被动,“完全归咎于曼彻斯特伯爵,自马斯顿之战以来,他就怕打胜仗,他就怕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大胜仗。”对此,曼彻斯特辩解说:“如果我们把国王打败99次,他仍然是国王,在他之后,他的子孙也仍然是国王。但是如果国王哪怕只打败我们一次,我们就将统统被绞死,我们的子孙将变为奴隶。”

11月23日,克伦威尔就这一问题向议会作了报告。在报告中,他尖锐地抨击了曼彻斯特所犯的错误,并称他为“导致议会军失败的罪人”。与此同时,曼彻斯特则指责克伦威尔不服从命令,企图搞叛乱。议会就此展开辩论,长老派议员同情曼彻斯特,独立派议员则支持克伦威尔。后来在克伦威尔等独立派议员的强烈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压力下,议会被迫决定改组军队。

1644年12月19日,下院首先通过《自抑法》,规定议会议员不得担任军职。于是,埃塞克斯、曼彻斯特等人被迫交出军权。1645年1月,下院又通过了《新模范军法案》,规定建立一支人数为2.2万的新模范军,其中骑兵约占1/3;确定从国家预算中每月拨出4.5万镑,以用于军需;任命托马斯·费尔法克斯为总司令,统一指挥全军;全军实行统一的军服,统一的纪律,统一的编制;为保证足够的兵员,决定实行强迫募兵的原则等。这两项法案随后获得了上院的批准。

作为议员的克伦威尔本应辞去军职,但应总司令托马斯·费尔法克斯的坚决要求,议会同意任命他为副总司令兼骑兵司令。从此,克伦威尔一身二任,在军队中代表议会,在议会中代表军队。以他为首的独立派掌握了军队的实权。

《新模范军法案》的实施在英国、乃至世界军事史上都具有重大意义。从此,英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支正规军队。它以克伦威尔的“铁骑军”为样板,以东部联盟军为基础,以新提拔的大批优秀军官为骨干,纪律严明,士气高昂,指挥统一,战术灵活,成为摧毁王军的核心力量。 独立派掌握军权后,一改过去被动防守、等待作战的消极战略,采取主动进攻、迫敌决战的战略。经过整编后的议会军力量大增,官兵都有一股强烈的求战意识。

1645年4月,费尔法克斯主动出击,率兵进攻国王大本营牛津。国王为摆脱困境,决定向东突围,并相机进袭伦敦。费尔法克斯立即下令撤围,跟踪追击。6月12日,议会军追击王军至北安普顿郡,距王军驻地仅8英里。第2天,克伦威尔率部赶到,与费尔法克斯会合。6月14日,双方在纳斯比附近展开了决战。

这是一场命运攸关的会战。双方统帅都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议会军集中了1.4万人,其中骑兵6500人,而王军则拼凑了7500人,其中骑兵4000人。

纳斯比位于北安普顿郡的西北部,是一个古老的山村,有居民七八百人。议会军的辎重和给养都放在该村。村北约1.5英里处,有一个小高地,这是议会军的阵地。议会军在小高地上面北列阵,居中的是费尔法克斯统率的步兵,分为两线;骑兵置于左右两翼,克伦威尔在右,爱尔顿在左,在爱尔顿的极左侧还有1000名龙骑兵。王军面南布阵,居中的是国王亲自指挥的步兵,左翼为兰代尔指挥的约克郡骑兵,右翼为鲁珀特和莫里斯指挥的骑兵。两军之间有一块不大的草原。

14日清晨,议会军为诱使王军速战,根据克伦威尔的建议,从高地顶部稍微后撤。鲁珀特亲王亲自来到前沿侦察,发现议会军后撤。为防止议会军“逃脱”,便下令王军快速进攻。10时30分,王军全线出击。鲁珀特率骑兵直扑爱尔顿的骑兵阵地。爱尔顿率部奋起反击,但不幸他本人肩部和腿部都受到重伤,一度还落到王军手中,队伍大乱。但鲁珀特又犯起了老毛病,他追击爱尔顿的骑兵,一直追到纳斯比村,企图夺取议会军的辎重和给养,不料议会军的辎重有炮队保护。鲁珀特为攻占该村,浪费了极为宝贵的时间。

与此同时,克伦威尔指挥议会军右翼骑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高地上冲向正在爬坡的兰代尔的骑兵。费尔法克斯的步兵也与国王亲自指挥的步兵交上了手。克伦威尔的骑兵冲入敌阵,猛砍猛杀,将兰代尔的骑兵击溃。但王军步兵却向费尔法克斯的中路步兵发起了猛攻。费尔法克斯高擎战旗,率部拚命抵抗。王军攻势太猛,议会军步兵多缺乏战斗经验,开始后退。在此紧急关头,克伦威尔除留1个团继续监视兰代尔的残部外,集中其余的骑兵向王军步兵的侧后猛冲。王军步兵遭到前后夹击,顿时大乱,迅速溃散。 鲁珀特攻占纳斯比村后,匆匆返回战场,发现王军已溃不成军。他与国王会合后,收集残部,企图再战。但议会军铺天盖地地冲杀过来,王军官兵吓得魂飞魄散,四散逃命。国王率领约 2000名骑兵向莱斯特逃去。此战,王军伤亡和被俘5000多人,其中包括500多名军官。全部枪炮、军火、辎重、100纠面军旗(包括国王本人的大旗)以及国王的私人书信和公文密件全落到议会军手里。在历时3小时的会战中,王军主力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从此,王军一蹶不振。

纳斯比战役后,议会军继续追击王军残部。1645年9月收复了布里斯托尔。至1646年上半年,王军盘踞的50个要塞先后向议会军投降。1646年6月24日,议会军攻占了王军的大本营牛津。在此之前,国王查理一世逃到苏格兰军队的驻地戈尔罕,被利文勋爵软禁起来。次年2月,国王被苏格兰人引渡给英国议会,并被囚禁在纳斯比附近的赫姆比城堡中。1647年3月16日,议会军攻占了王军在威尔士的最后一个据点——哈莱克城堡。至此,第1次内战以议会获胜而告终。

在历史上,英格兰对苏格兰,威尔士与爱尔兰的管治有何

问题一:爱尔兰到底属不属于英国? 爱尔兰,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是四个民族也是四个地方,就像中国的 *** 藏族,新疆维族,汉族,和蒙古一样,在历史上这四个地方分分合合,但瓜葛不断。知道1918年前,四个民族还是一个整体的国家:叫“大不列颠和爱尔兰联合王国”

后来爱尔兰人 *** ,其中有42个州(爱尔兰一共有48个州)独立了,成立了爱尔兰共和国。

英国也改名了,叫“大不列颠和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一直到现在。

爱尔兰人有点像中国的蒙古族人,外蒙不是独立了么,内蒙是中国的领土。关系就是这样。

北爱尔兰亲英, 南爱尔兰想独立,是当时受控制的类似于两个政党一样的两个地区,其实他们都是爱尔兰人,而且都生活在爱尔兰岛上,爱尔兰独立前已经被英国统治了几百年,有一批爱尔兰贵族已经导向英国了,他们反对独立。

问题二:爱尔兰属于英国吗? 爱尔兰在1922年之前为大不列颠和爱尔兰联合王国的一个组成部分。1937年12月29日,爱尔兰采用了新的爱尔兰宪法。1949年4月1日通过的爱尔兰共和国法案最终废除君主制,将国王职权全部交予总统,爱尔兰成为共和国。 1949年4月宣布成立共和国之后,自动退出了英联邦。1955年加 *** 合国,1973年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它不属于不列颠。由于历史、民族等原因,如英格兰、北爱尔兰、威尔士、苏格兰四国组成联合王国,首都仍在英格兰首都伦敦,主体还是英格兰,所以习惯上称英国。1801年1月1日,与爱尔兰合并;1922年4月12日,《英爱条约》生效,爱尔兰南部脱离其统治,成立独立国家;英国分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和北爱尔兰四部分。英格兰划分为43个郡,苏格兰下设29个区和3个特别管辖区,北爱尔兰下设26个区,威尔士下设22个区。苏格兰、威尔士议会及其行政机构全面负责地方事务,外交、国防、总体经济和货币政策、就业政策以及社会保障等仍由中央 *** 控制。此外,英国还有12个海外属地。16世纪之前,英国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岛国,然而到了19世纪,它成了世界上的头号强国。其殖民地几乎遍布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太阳一天24小时都能照到英国的领地上,所以英国又被称为“日不落帝国”。

问题三:爱尔兰是不是和英国属于一个国家? 1,爱尔兰是一个独立的国家

2,北爱尔兰、苏格兰、威尔士、英格兰属于英国的四个不同地区,都是英国的领土。

3,我们平时所说的英国全称是:大不列颠和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4,苏格兰、威尔士、英格兰属于不列颠岛,北爱尔兰、爱尔兰属于爱尔兰岛。

5,至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为何分开,请参考下面资料:

公元前3000年欧洲大陆移民开始定居爱尔兰岛。公元432年,圣帕特里克到此传播基督教及罗马文化。12世纪进入封建社会。1169年遭英国入侵。1171年英王亨利二世确立对爱的统治权。1541年起英王成为爱尔兰国王。1800年签订爱英同盟条约,成立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被英国完全吞并。1916年都柏林爆发抗英的“复活节起义”。随着爱尔兰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涨,英国 *** 同爱尔兰于1921年12月签订了英爱条约,允许爱南部26个郡成立“自由邦”,享有自治权。北部6郡(现北爱尔兰)仍归英国。1937年,爱尔兰宪法宣布川自由邦”为共和国,但仍留在英联邦内。1948年12月21日,爱尔兰议会通过法律,宣布脱离英联邦。1949年4月18日,英承认爱独立,但拒绝归还北部6郡。爱尔兰独立后,爱尔兰历届 *** 均把实现南北爱尔兰统一作为既定政策。

问题四:爱尔兰属于英国吗? 爱尔兰岛只有北爱尔兰的六个郡被划分到了英国,也就是英国的北爱尔兰部分。

剩下的区域都是属于爱尔兰共和国的,是独立的

问题五:英国和爱尔兰是一个国家吗? 爱尔兰南部是一个独立国家,即爱尔兰共和国。爱尔兰是一个西欧国家,西临大西洋东靠爱尔兰海(Muir éireann),与英国隔海相望,爱尔兰为北美通向欧洲的通道。爱尔兰人属于凯尔特人,是欧洲大陆第一代居民的子嗣。它有5000多年历史,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 这里非常美丽迷人。尽管爱尔兰也有自己的语言――盖尔语(Gaeilge),但它却是欧洲除英国之外唯一一个英语国家。爱尔兰共和国于1922年从英国殖民统治下独立出来,是个和平宁静的国家。爱尔兰北部被称为北爱尔兰,至今仍属于英国。因此,爱尔兰共和国与电视新闻中经常出现的暴力冲突频频的北爱尔兰是有所不同的。 北爱尔兰是英国的一个地区,位于爱尔兰岛东北部,面积14,139平方公里,人口1,685,000(2001年调查结果),首府是贝尔法斯特。

北爱尔兰(Northern Ireland)是英国的一个地区,位于爱尔兰岛东北部。素有绿王国之称,属英国 *** 管辖,首都贝尔法斯特(Belfast)。这里自然风光优美,空气清新,广袤的绿色草原和数不清的青山绿水勾勒出北爱兰独有的以“绿色”为主线的自然景观。沿着北爱尔兰的海岸线往北,繁忙的海港与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古堡相交辉映,现代的生机与历史的底蕴在这里和谐并存。西部、南部与爱尔兰接界,北濒大西洋,东南临爱尔兰海。面积1.4万平方千米。划分为26个区。人口158.3万( 1989),主要为爱尔兰人。首府贝尔法斯特。地形中间低平,周围多山。主要河流有班恩河。上游的内伊湖,面积 396 平方千米,是英国最大的湖泊,属冰蚀湖。属温带海洋性气候。1801年爱尔 兰岛划归英国。1921年南部26郡组成自由邦,1937年成立共和国,北部6郡仍归英国 ,称北爱尔兰, 成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的组成部分。农业以畜牧业为主,约有85%的农业收入来自家畜和畜产品,主要农产品有小麦、燕麦、马铃薯、亚麻等。工业以机械、造船、纺织、电气设备为主,所产亚麻织品极负盛名。公路网密集,铁路线北通伦敦德里,南达都柏林(爱尔兰共和国首都)。贝尔法斯特为主要的交通和工商业城市。

数个世纪前,英国吞并了爱尔兰,随即大量殖民并屠杀当地居民,迫使不少爱尔兰人流亡北美,以至20世纪初爱尔兰南部独立时,爱尔兰北部的英国人数量超过了爱尔兰人,所以后来北爱尔兰投票决定前途时,当然是占多数的英国人要求留在英国。 而爱尔兰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尔兰位于欧洲西部爱尔兰岛的中南部,西濒大西洋,东北与英国的北爱尔兰接壤,东隔爱尔兰海与英国相望,海岸线长3169公里,中部是丘陵和平原,沿海多为高地;最长的河流香侬河长约370公里,最大的湖泊为科里布湖。爱尔兰岛是不列颠群岛最大的岛屿之一,它南北长475公里,东西宽275公里,全岛面积为8.4万平方公里,其中5/6的面积属于爱尔兰共和国。爱尔兰国土由中部平原和环列四周的滨海山构成,形似一个边缘陡峭的盆地,南北高中间低;中部平原占全国总面积的一半以上,海拔30~120米,间有海拔200~300米的低丘,这一地区被茂盛的森林覆盖,绿地遍野,是理想的草原牧场。东部和北部山脉海拔700~900米,南部山脉在海拔700~1000米之间;西南沿海悬崖陡峭、怪石嶙峋。山中多洞穴、暗流;滨海山地久经侵蚀,山体为宽谷分割,有利于内地与沿海之间的交通。爱尔兰的海岸线长达3000多公里,其东部海岸比较平直,缺乏天然良港;西部与南部的海岸线犬牙交错,绵延起伏、极富变化。

问题六:爱尔兰和英国什么关系 回答如下:

1,爱尔兰是一个独立的国家

2,北爱尔兰、苏格兰、威尔士、英格兰属于英国的四个不同地区,都是英国的领土。

3,我们平时所说的英国全称是:大不列颠和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4,苏格兰、威尔士、英格兰属于不列颠岛,北爱尔兰、爱尔兰属于爱尔兰岛。

5,至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为何分开,请参考下面资料:

公元前3000年欧洲大陆移民开始定居爱尔兰岛。公元432年,圣帕特里克到此传播基督教及罗马文化。12世纪进入封户社会。1169年遭英国入侵。1171年英王亨利二世确立对爱的统治权。1541年起英王成为爱尔兰国王。1800年签订爱英同盟条约,成立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被英国完全吞并。1916年都柏林爆发抗英的“复活节起义”。随着爱尔兰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涨,英国 *** 同爱尔兰于1921年12月签订了英爱条约,允许爱南部26个郡成立“自由邦”,享有自治权。北部6郡(现北爱尔兰)仍归英国。1937年,爱尔兰宪法宣布“自由邦”为共和国,但仍留在英联邦内。1948年12月21日,爱尔兰议会通过法律,宣布脱离英联邦。1949年4月18日,英承认爱独立,但拒绝归还北部6郡。爱尔兰独立后,爱尔兰历届 *** 均把实现南北爱尔兰统一作为既定政策。

问题七:英国包括爱尔兰么? 英国是由大不列颠岛上的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以及爱尔兰岛东北部的北爱尔兰共同组成 所以说英国不包括爱尔兰

问题八:英国和爱尔兰是什么关系? 爱尔兰历史

爱尔兰早在7000多年前就有人居住了,7000多年来,她经过多次入侵和侵略,结果形成了她丰富而复杂的世系和传统。第一批定居者主要是来自英国的猎人,他们带来了中石器时代的文化。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的时候,追随他们而来的农民,在这里饲养动物和耕种土地。在这些新石器时代的定居者之后,也就是公元前2000年左右,来了探矿者和金属制造工。

到公元前6世纪时,一波又一波来自欧洲的凯尔特入侵者开始达到爱尔兰。凯尔特人虽然在政治上从未统一爱尔兰,但他们统一了爱尔兰的文化和语言。

公元5世纪,基督都开始进入爱尔兰。传统上,人们把这归于圣?帕特里克的功劳,尽管有证据表明,早在他到来之前爱尔兰岛上就有了基督徒。与大多数西欧国家不同,爱尔兰从未经历过中世纪早期的野蛮入侵,所以,在6世纪和7世纪,以寺院为中心的爱尔兰艺术、学术和文化得到了空前繁荣。在公元800年前那段时期,爱尔兰僧人给欧洲的很多地方带去了基督教。

在9世纪到10世纪期间,爱尔兰经常受到斯堪的纳维亚人的袭击。但他们同时也是商人,为丰富都柏林、科克和沃特福德的生活做出了贡献。1014年斯堪的纳维亚人在克隆塔夫(Clontarf)被爱尔兰王布莱恩?博茹(Brian Boru)打败,此后斯堪的纳维亚人的影响逐渐消退。

在12世纪,以前定居于苏格兰和威尔士的诺曼底人抵达爱尔兰。此时的爱尔兰已经走上建立一个由一个君王集中统治的国家的道路,这些人的到来破坏了这个进程。诺曼底人很快就掌握了爱尔兰大部分地区的控制权,这些地区后来置于了苏格兰国王的政治影响之下。

在随后的400年里,诺曼底人和他们的后裔在爱尔兰的影响越来越大。但是,该国的很多地区仍然掌握在爱尔兰人的手中,到16世纪初,英格兰出现了广为流传的恐惧感,那就是英格兰的影响有瓦解的危险,一方面是因为盖尔族人的入侵,另一方面是诺曼底定居者的逐渐盖尔化。

盖尔族爱尔兰的逐渐衰落

这段时间英格兰的宗教变革对爱尔兰产生了重要影响。后来被称为老英格兰人的爱尔兰,即诺曼底定居者的后裔,对已经导致了爱尔兰(英国)国教成立的新教改革基本上持敌对态度。此外,爱尔兰作为一个既靠近不列颠又靠近大陆欧洲的岛屿,处于中央战略要地的地位,因此很可能成为英格兰不满者或外国敌人的据点。这使解决爱尔兰问题具有几个世纪以来不曾有过的紧迫性。

作为对宗教分歧和对英格兰国王从不列颠引入新定居者的反应,盖尔族人在爱尔兰发动了一系列叛乱。他们的反抗最终被压制,到了1603年,最后一个盖尔族堡垒,乌尔斯泰(Ulster)也被归入英格兰国王的统治之下。后来把很多英格兰和苏格兰定居者带到了乌尔斯泰的乌尔斯泰种植园,对该省的宗教和政治格局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爱尔兰在17世纪的政治史,与英格兰和苏格兰发生的事件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包括内战、奥利弗?克伦威尔(Oliver Cromwell)起义、查尔斯二世复辟、让威廉姆和玛丽登上英格兰王位的光辉革命(1688年)。以信奉旧教的老英格兰人和盖尔族爱尔兰人为一方,以信奉新教的新苏格兰人(包括其他新定居者)为另一方,双方开始争夺至高权,整个这个时期,经过无数次此起彼伏的争斗,最后在博伊奈(1690年)和奥格里姆(Aughrim)(1691年)战役中尘埃落定。老英格兰人和盖尔族爱尔兰人被打败,随后,他们的***和追随者(‘野鹅’)大多离开爱尔兰去国外继续他们的军事、宗教或商业生涯。成了国教的新教徒垄断了政治权和土地所有权,并制定了歧视旧教(天主教)的刑法。

十八世纪

爱尔兰的经济在18世纪得到了很大......>>

问题九: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都是什么关系? 英国全称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简称联合王国,简称英国。

全境由靠近欧洲大陆西北部海岸的不列颠群岛的大部分岛所组成,隔北海、多佛尔海峡和英吉利海峡同欧洲大陆相望,是一个岛国。海岸线总长1.1万公里。东面的大不列颠岛是群岛中最大的岛屿,也是英国最主要的国土。

它由北部的苏格兰,南部及中部的英格兰和西南部的威尔士三个地区组成。根据考古发现,大不列颠岛上在3500年前就有人类居住。5世纪中期,大批的日尔曼人由北欧入侵大不列颠,成为现今英格兰人的祖先。而当时的克尔特人一部分逃进西部和北部山区,另一部分逃往爱尔兰,他们就是今天威尔士人、苏格兰人和爱尔兰人的祖先。

公元6世纪基督教开始传入大不列颠。在十五世纪中叶,英国贵族为争夺王位打了一场30年的“玫瑰”内战。结果,经济较发达的南方大地主和新贵族取胜。“都铎王朝”由此建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英德成了交战国。由于英国人民的反德情绪,英王乔治五世于1919年下令,将具有德国色彩的“汉诺威王朝”改名为“温莎王朝”。

十八世纪中叶,由于政治、经济及技术方面逐渐成熟,英国兴起了一场产业革命。随着蒸汽机的发明,各种机器的使用,到十九世纪中叶的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成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工业国,在生产及贸易发面跃居世界首位,到处推行炮舰政策,夺取海上霸权,侵占殖民地,大量搜刮别国财富。大英帝国称霸世界,在海外统制的地域遍及欧、亚、美、非、澳洲,号称“日不落帝国”。

到了19世纪末期,由于美、德等国的崛起以及其他种种原因,英国逐渐失去优势。后来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受到严重创伤,大英帝国国力日渐衰落。原属本土的爱尔兰岛,其南部的26个郡在1921年脱离联合王国,海外殖民地也在二战后纷纷宣告独立。大英帝国逐渐演变成一个组织松散的英联邦。

问题十:爱尔兰、苏格兰和英国是什么关系 。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这四个国家都有各自的君主立宪制,君主就是女王,在上议院工作,没有实权,不过发布宪法必须通过上议院,建立宪法是由下议院建立,下议院是专属为英格兰的议会地点,英格兰的议会权力最大,其他三个国家的议会无法参与国防,外交,宪法这些重要的国家决定。非英格兰的其他三个国家的议会只能决策当地 *** 的规定。比如房屋纳税,儿童上学时间,免费医疗年龄。。。等等这类的民事。所以由此可以看出当重大事件的时候英国代表的是4个国家,比如奥运会的时候。当一些小型活动或者时间,他们各自代表自己的国家,比如世界杯。最后说爱尔兰,这是个完全不同的国家,爱尔兰的国家政策和选举制度都是自己国家决定的,于英国完全没有关系。就好比英国和法国的感觉。 希望楼主满意

爱尔兰 英格兰 在历史上有什么关系?

诺曼底的威廉公爵在黑斯廷斯战役中击败了英国人,来自法国的诺曼人和其他人来此定居。 威尔士虽然常常处于英格兰人的势力范围之内,但一直是凯尔特人的堡垒。然而在1282年卢埃林王子阵亡之后,爱德华一世发动了一场战役并取得胜利,把威尔士置于英格兰的统治之下。 英格兰与苏格兰最终的联合表明,当时宗教上的差异比之以往的民族仇视更加至关紧要。在英格兰,伊丽莎白一世于1603年由苏格兰詹姆斯六世(英格兰詹姆斯一世)继位。即使如此,英格兰和苏格兰除了在奥利弗·克伦威尔统治时一度被强行联合在一起,在17世纪它们一直是相互独立的。到1707年,由于意识到更紧密的政治和经济联合会带来益处,双方同意建立一个单一的大不列颠议会。 爱尔兰在公元前就出现了许多王国,但爱尔兰并没有能免受北欧海盗的侵犯,到公元10世纪时竟成了北欧海盗的一统天下。 1169年英格兰的亨利二世发动对爱尔兰的入侵。都铎王朝的几位君主干预爱尔兰的倾向要强烈得多。在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对爱尔兰造反者发动过一系列战役。'抵抗运动主要集中在北部的乌尔斯特省,1607年由于抵抗运动失败以及***出逃,乌尔斯特变成了来自苏格兰和英格兰的移民聚居地区。 1782年,爱尔兰议会(建立于中世纪)获得立法自主权;在宪法上与大不到颠的唯一纽带是王国政府。然而,该议会仅仅代表少数盎格鲁-爱尔兰特权阶层,天主教徒被排斥在外。1798年发生了一次起义,但没有成功;1801年,爱尔兰与大不列颠联合为一体。

请介绍一下英国第一次和第二次内战?

英格兰人的祖先来自德国西北部,语言属于印欧语系的日耳曼语族。

威尔士、苏格兰和爱尔兰的居民都属于凯尔特人的后裔,他们早于英格兰人来到不列颠和爱尔兰岛,语言属于印欧语系的凯尔特语族。

威尔士在英格兰的西部,原为一个独立的小邦,君主为Prince(亲王、王子),名义上是英格兰国王的臣属。但英格兰国王不满足于这种关系,于13世纪征服了威尔士并杀死了威尔士的Prince。英王爱德华一世为了安抚威尔士人,答应了威尔士贵族们的条件:未来的威尔士亲王应出生在威尔士,并且不会讲英语。结果他将自己刚出生于威尔士的儿子立为威尔士亲王,这从此成为历代英国王储的头衔。

苏格兰在很长时间内是个独立的国家,并且是英格兰的老对头。但两国王室之间还是有婚姻关系的。特别是当两国都成为新教国家后,两国王室的亲戚关系更加紧密。16世纪末,苏格兰的玛丽女王因为弑夫而为国人所不容,不得不投奔她的表姐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结果被伊丽莎白囚禁并处死。有意思的是,玛丽女王的丈夫是个英国贵族,这说明两国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

伊丽莎白去世后,玛丽女王的儿子,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六世继承了英国的王位,是为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的詹姆斯一世,从此两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但在法理上还是两个国家。1640年英国革命期间一度废黜国王实行共和制,苏格兰人为拥戴国王复位而进行了多年的战争。18世纪初,斯图亚特王朝世系被来自德国的汉诺威世系取代,苏格兰人不愿接受新的国王为苏格兰国王,为此再次发动叛乱,被英军镇压,此后英国国会通过法律将两国合并为一个国家。

爱尔兰与苏格兰和威尔士又不同,它是被英国以武力强行征服的,但一直保持了天主教信仰,所以爱尔兰人对英国一直不能认同。当年英国人在爱尔兰占有大片土地,爱尔兰人则成为佃户。19世纪时爱尔兰因马铃薯病害而发生饥荒,英国地主不肯因此而减免地租,结果造成爱尔兰人口的三分之一饿死,三分之一逃亡美国,至今爱尔兰人谈起此事还咬牙切齿。所以,爱尔兰在英帝国中较早获得独立就不奇怪了。但以英国移民后裔为主的北爱尔兰还留在英国版图之内。

英国的国名: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这说明了英国各部分的法律地位。

有意思的是,在苏格兰与英格兰合并之前,英语就取代土著的盖尔语成为苏格兰的通用语言。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爱尔兰,今天爱尔兰人中会讲爱尔兰语的人数很少。这确实显示出英语和英语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同化能力。

有一部**,叫[王者之心],可以参看一下哦,不过人家是以爱情为主,战争为辅的。

爱尔兰在1922年之前为英国的一个组成部分。在1919年,大多数爱尔兰议员拒绝在英国下议院任职,他们自行组成了爱尔兰众议院,并于1919年1月以独立的“爱尔兰共和国”的名义发布了单方独立宣言。在英爱战争后,双方达成英爱条约,给予爱尔兰合法的自治权,即自治领地位。爱尔兰成立爱尔兰自由邦,领土包括爱尔兰全岛,但条约允许北方六郡(即北爱尔兰)不参加爱尔兰自由邦。当时的爱尔兰自由邦宪法规定,爱尔兰为君主立宪制,爱尔兰国王由英国国王兼任,同时设立总督职位,议会实行两院制,成立“行政委员会”(即内阁),设立行政委员会主席职务。

后来在1937年,爱尔兰颁布新的爱尔兰宪法,将国名正式定为“爱尔兰”,设立爱尔兰总统,但国王继续根据成文法在国际上为爱尔兰国的象征。在1949年通过的爱尔兰共和国法案最终废除君主制,将国王职权全部交予总统,爱尔兰成为共和国。爱尔兰宣布成立共和国之后,自动退出了英联邦。虽然爱尔兰并没有重新申请加入英联邦,但是它保留了许多成员国的权利,如:爱尔兰公民在英国享有所有英国公民权利,包括参选英国国内选举和参加英国军队的权利。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从1640年查理一世召开新议会的事件开始到1688年詹姆斯二世退位的事件结束,以新贵族阶级为代表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起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革命。

内战开始后,英国分为两个阵营:

支持国王的主要是封建贵族、英国国教上层僧侣以及部分同国王有密切联系的大资产阶级和官僚。

他们大多是英国国教徒和天主教徒。站在议会一边的,主要是新贵族、资产阶级、城市平民、手工业者和自耕农。他们大多为清教徒。

但是,在内战的前2年,议会军却多次失利,王军却掌握了战略主动权。

1643年整个军事形势对议会军仍然十分不利

。在北部,王军占领了约克郡的几个大城市,南下进逼林肯郡。

西部王军把议会军赶出了南威尔士,占领了多塞特郡。

7月26日,鲁珀特亲王率王军攻占了英国第二大海港城市布里斯托尔,掳获了大批物资,并使该港成为王军的“军用仓库”。随后,亲王又率军围攻议会军西部重镇格洛斯特。

在西南部,沃勒将军指挥的议会军几乎全军覆没

同年秋,王军兵分三路进攻伦敦,首都再次告急。

至1643年底,王军控制了北部五个郡、西部各郡和威尔士,以及中部的牛津郡和柏克郡,几乎占领了3/5的国土。

到1644年7月2日

马其顿荒原之战

此役,议会军共投入兵力2.7万人,其中骑兵7000人;

王军投入1.8万人,其中骑兵7000人。结果,王军死亡三四千人,被俘1500人,损失大批物资。7月16日,议会军乘胜占领约克城。

纳斯比之战

议会军集中了1.4万人,其中骑兵6500人,而王军则拼凑了7500人,其中骑兵4000人。

在历时3小时的会战中,王军主力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1645年9月收复了布里斯托尔。

至1646年上半年,王军盘踞的50个要塞先后向议会军投降。

1646年6月24日,议会军攻占了王军的大本营牛津。

1647年3月16日,议会军攻占了王军在威尔士的最后一个据点——哈莱克城堡。至此,第1次内战以议会获胜而告终。

第二次内战

1647年11月11日,查理一世从纽马克特逃往南方的怀特岛。

1648年2月,保王党人在西南部发动叛乱,第2次内战爆发。

战争在威尔士、东部和北部3个地区进行。

5月3日,克伦威尔亲率议会军精锐部队5个团近7000人出征威尔士。

至5月底,叛军被迫退至港口城市彭布鲁克,企图负隅顽抗。

直到8月底,东部各地的叛军才被彻底击败。

苏格兰人企图乘议会军被牵制在南威尔士和英格兰东部之机,挥师南下,直奔伦敦,把查理一世重新扶上王位。

7月27日,克伦威尔的先头部队与兰伯特指挥的北部骑兵会合。

8月5日,克伦威尔抵达诺丁汉,8日进入约克郡的道恩凯斯特,12日在里兹和约克城之间与兰伯特会师,比预定时间提前了6天。

两军会合后,议会军总人数达到9000余人。

苏格兰军虽人数居多,但连战皆败,无心恋战。

克伦威尔把追歼汉密尔顿的任务交给兰伯特,他本人则率部北上,跟踪监视退往边境的门罗指挥的另一支苏格兰军。

8月25日,汉密尔顿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被迫向兰伯特投降。

至此,第2次内战以英国议会军粉碎苏格兰军和王军的进攻而告结束。